当前位置:恒健海外生殖 > 供卵公司 >
助孕前检查:代孕都得选好日子的她们,活得也
文章来源:http://www.llzyw.com  发布日期:2019-11-15

 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:

  我是艾小羊

  (ID:qingchangaixiaoyang)

  做教育的朋友,推荐我看香港TVB纪录片《没有起跑线》。

  这部片子真实记录了在全民精英教育的大环境下,很多香港父母想要赢在起跑线上的巨大焦虑。

  

  昨天跟朋友约在我店里见面,两人一边喝咖啡,一边感叹,人最后都是累死的。

  “精英教育搞了这么多年,最大的效果是做普通人的门槛被抬得越来越高。”她说。

  院子里的蔷薇开得无知而又天真,我忽然有种伤感,特别想对自己的孩子说:竞争如此残酷,未经同意让你们上车,实在对不起……

  《没有起跑线》,是一部香港父母的众生相。

  二胎代代孕妈妈妈Irene 本来是个乐观的佛系妈咪,想给儿子足够宽松的成长环境。然而当儿子一岁半,Irene 开始为他联系幼儿园学前班,才发现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。

  

  别人家的孩子,6个月就开始上早教班,一岁多就会表现自己,她的儿子什么都不会,在幼儿园学前班的“面试”中被淘汰了。

  

  以前我们的概念里,学前班是指上小学之前的补习辅导班;但在香港与内地的一些大城市,学前班已经提前到了前幼儿园时代。

  也就是说,孩子必须追求拔苗助长式的人工“早慧”,才有资格参与名优幼儿园的竞争。

  痛定思痛,Irene 决定让肚子里的二胎妹妹赢在子宫里,早早为她报班。

  

  在与其他代代孕妈妈妈的交流中,Irene得知,现在赢在子宫里都不算什么了。

  据说有些香港的名校,喜欢接收一月出生的孩子,父母甚至要算好受孕时间。

  

  这种说法不是耸人听闻,更与“摩羯座出伟人无关”。

  香港幼儿园的入学年龄是两岁零八个月,一至四月出生的孩子,因为年龄相对更大,行为能力更强,老师少操心,容易出成绩,更容易被学校青睐。

  选择孩子的出生月份,是年龄基础上的择优“掐尖儿”。

  

  香港孩子的精英教育轨迹是——

  选好受孕时间,让孩子出生在一至四月,一月最佳;

  孩子出生后的六个月甚至更早,进入婴儿游戏班进行学习;

  两岁进入学前班,为冲刺名校做准备;

  两岁八个月,参加各种幼儿园面试,进入名校幼儿园意味着赢在起跑线;

  上了幼儿园也不能放松。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同时就读两所幼儿园,上午在全日班接受学习,

  全日班下午是午睡,没有学习安排,有些代代孕妈妈妈就把孩子接出来继续上“国际班”。全日班学好粤语,国际班学习英、普,争取让孩子在幼儿园阶段,实现精通两文三语(普通话、粤语、英文)。

  

  职业为高级秘书的香港代代孕妈妈妈Sharoni,直言精英教育是互相攀比的产物,大家比来比去,比的其实是代代孕妈妈妈的面子。

  

  “你不比较,自己在井底做自己的事,没什么的。但你一出去跟人比较,不是你想去做,而是其他代代孕妈妈妈会说,你有在某处报读课程吗?那间很好,小朋友会聪明一点。”

  

  “当你开始跟那些人在一起,为了他(孩子)可以很疯狂。”

  

  Sharoni与我们身边的很多普通代代孕妈妈妈,甚至我自己一样,空有一腔理智,却无法战胜大环境,只能一边吐槽,一边紧跟。

  我们经常说,父母最大的问题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;看完《没有起跑线》,我悲哀地发现,即使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,也未必能让我们和孩子过上理想而又轻松的生活。

  因为全民精英教育,已经把做普通人的门槛抬得越来越高,20年前,本科学历可以去研究所当科学家,如今早已不同。

  经常有人觉得中国的父母眼界太高,一天到晚好像自己家有皇位继承一样,事实可能并非如此。

  不做父母的人,永远无法理解父母的纠结。

  我们担心的不是孩子成为一个螺丝钉,而是他连成为螺丝钉的资格都没有;我们怕的不是孩子成为普通人,而是他连过上普通生活的资格都没有。

  教育专家形容香港的所谓精英式教育:一切都在往前赶。10个月会走路的孩子,嘲笑一岁半会走路的,但早晚都会的事,为什么提前了就是成功?

  

  更大的问题是,教育原本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事,但无论家长还是社会,眼睛盯着的,往往是前二十年。

  整个社会过度追求早慧,却忘了对于普通人而言,无论精力还是热情都是有限的,早慧必然带来早衰。

  在记录片里,一位过关斩将,最终考入名校的学生描述自己的现状:本来应该是热血沸腾的大好年华,却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,那种累,是一种心态上的厌倦。

  

  他形容自己所受的教育,是用短跑的方法,去跑马拉松,可能跑到中段,已经累死了。

  

  另外一个女生提到同样的问题:你总想让孩子赢,但过度的逼迫,如果让他们小小年龄就出现心理问题,那到底赢了什么?

  

  用短跑的方式跑马拉松,父母“早亡”,孩子“早衰”。这些浅显的道理,中学生明白,为什么我们做父母的却不明白?

  一方面,我们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孩子,觉得别人家孩子能承受的,自己家孩子也可以。而往往,我们看到的只是别人家孩子的面子。我身边有一个真实的案例,一个学霸高三忽然抑郁休学,那些以他为榜样要求孩子的父母才知道,原来他从初中开始,就在断断续续地治疗抑郁症。

  另一方面,父母习惯于压力转嫁。当自己遇到挫折与不公,很容易认为是当初没有好好学习的结果,转头就去压迫孩子。而事实是,你有你的烦恼,王思聪有王思聪的烦恼。

  挫折、不公、压力是人生的常态。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,不是小时候一直赢的人,长大就不会输;也不是小时候翻过了很多山,长大就一马平川。

  父母的爱,是孩子受伤后的疗愈,而不是孩子不受伤的保证。

  教育,说来说去,已经变成一种产业;而精英教育,更是这个产业中最大的蛋糕。

  “精”,意味着营养、浓缩、稀缺,这些冠冕堂皇的字眼后面,最关键的一个字是“贵”。

  当做普通人的门槛被抬得越来越高,父母的教育投资就变得越来越大。

  “你不爱竞争?但竞争会找上你!”这句广告语,搭配孩子的泪眼,简直让我们这些想让孩子平平淡淡的父母,觉得自己罪孽深重。

  很好,接下来就要报班、报课,给孩子花钱了。

  

  在香港,很多父母为孩子预算读完大学的花费大约是700万港币。

  

  仅仅一套很出名的小学教材,就要六万多港币。

  

  父母的焦虑,正在变成商人的钱包;而我们的孩子,也变成了父母的碎钞机。

  在这个过程中,大多数父母与孩子,处于双输状态。

  世界上可能的确存在精英教育这件事,但它应该是少数人的游戏,就像天才班是天才的天下。

  当所有的父母,都扑向精英教育,必然导致花了精英教育的钱,培养出一个普通人,苦了孩子,累了自己。

  而教育的秩序,也会因为不断有人抢跑,而被彻底破坏。

  作为个人,我们或许无法阻挡教育过度商业化的步伐。

  但为了自己与孩子的未来,我们应该悄悄抹掉心里的那个起跑线,尽可能屏蔽过度焦虑的家长甚至老师,不攀比、少交流,主动退出无序竞争。

  别让过度教育,伤害孩子的好奇心,也别让所有的孩子,成为统一生产线上,没有生命力的产品。

  有些孩子,的确可以面对重压,依然精力充沛、越战越勇;而大多数孩子,注定是慢热型的长跑选手。后面这些,大约就是我们所说的普通的人生。可做个快乐的普通人不也挺好吗?

  

  普通的人生,需要慢慢成长、慢慢懂得;承认自己的力所不能,不为改变世界而活,为不被世界改变而生。

  人生很长,别怕错过。那些错过的站台、错过的车,你永远不知道它们开向天堂还是地狱。

  作者:艾小羊,复杂人生的解局人,品质生活的上瘾者,专治各种不高兴。代表作:《活成自己就好了》。公众号:我是艾小羊(ID:qingchangaixiaoyang),微博:有个艾小羊。


参考资料

标签:

Copyright 2019-2030 恒健海外生殖 恒健海外生殖中心 网站地图 sitemap.xml tag列表 [设为首页] [加入收藏]